专业提供最新的ISO标准认证咨询
PROFESSIONAL TO PROYIDE THE LATEST ISO STANDARD CERTIFICATION CONUSUL TING
ISO14001:2015标准内容解读之-第7章节

    7支持

    7.1资源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建立、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理解要点:

    1)资源是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建立、实施和持续段进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与组织持续满足法律法规要求,控制相关风险有关,

    因此资源管理是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组织应确定并提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环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不论是新建,还是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均需要相应资源支持,如对人员能力的培训和开发;

    b)为了能够持续满足环境法律法规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要求,控制环境风险,均需要相关资源支持,如污染预防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

    管理者应确保提供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保持所需的必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基础设施、财力及物力等各方面,还应有相应的技术支持。


    7.2能力

    组织应: 

    a)确定在其控制下工作,对组织环境绩效和履行合规义务的能力有影响的人员所需的能力;

    b)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工作;

    c)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

    d)适当时,采取措施以获得所必需的能力,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注:适当措施可能包括,例如:向现有员工提供培训和指导,或重新委派其职务;或聘用、雇佣胜任的人员。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能力的证据。


    理解要点:

    该条款要求组织应确定的培训的需求,确保相关的人员都经过培训。培训应满足组织相关人员的意识与能力的要求,达到预定的培训效果。

    标准强调了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不同层次的人员,其需求是不同的,要求与重大环境影响有关的所有人员都应经过相应的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这就要求组织识别环境因素时,将重要环境因素与组织的活动、相关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

    例如,某公司将危险化学品意外泄漏作为重要环境因素,那么与危险化学品有关的岗位就包括:采购、仓库管理、运输部门、使用、废弃化学品管理等。应针对不同的管理、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需求,确定和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环境管理体系内审人员应进行有关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培训,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有效。对于在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的人员就应了解监测的方法与实验操作规定,并比较数据,确保能及时发现水处理过程中的不合格现象。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可以是培训,也可以是其它手段、如招骋等。

    适当措施可包括提供培训、指导或调动当前从业人员;或另聘用或签约有能力的人员等。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能力的证据。


    7.3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意识到: 

    a)环境方针; 

    b)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环境影响; 

    c)他们对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对提高环境绩效的贡献; 

    d)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未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的后果。


    理解要点:

    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这一条款的要求。不少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环境意识不高、缺乏严格的规定或不按照程序的规定操作引起的,因此,通过有效的     培训过程,使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认识到:

    (a)严格执行环境方针和有关程序的重要性;

    (b)不符合程序规定的潜在后果;

    (c)在环境绩效方面能否在本岗位改进提高;

    (d)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能够做出的贡献;

    (e)与本岗位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


    7.4信息交流

    7.4.1总则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所需的过程,包括:

    a )信息交流的内容;

    b)何时进行信息交流;

    c)与谁进行信息交流;

    d)如何进行信息交流。

    策划信息交流过程时,组织应:

    ——考虑其合规义务;

    ——确保所交流的环境信息与环境管理体系形成的信息一致且真实可信。

    组织应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


    理解要点:

    信息交流使组织能够提供并获得与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包括与其重要环境因素、环境绩效、合规义务和持续改进建议相关的信息。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在组织的内部和外部。

    组织在建立其信息交流过程时,应当考虑内部组织结构,以确保与最适当的职能和层次进行信息交流。采用一种方式可能就足以满足多个不同相关方的需求,而对于个别相关方提出的特殊需求,可能需要多种信息交流方式。

    组织所接收的信息可能包括相关方对组织环境因素管理有关的特定信息的需求,或可能包括对组织实施管理的方式的总体印象或看法。这些印象和看法可能是正面或是负面的。若是负面看法(例如:投诉),则重要的是组织要及时给出清晰的回复。对这些投诉进行事后分析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可用于寻找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机会。

    信息交流应当具有下列特性:

    a)透明化,即组织对其获得报告内容的方式是公开的;

    b)适当性,以使信息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并促使其参与;

    c)真实性,不误导那些相信信息报告的人员;

    d)事实性、准确性与可信性;

    e)不排除相关信息;

    f)使相关方可理解。

    本条款要求组织对与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信息进行管理,保证内部与外部信息能够畅通有效的交流,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还应做到有序的、文件化信息的接收、处理与答复。

    这里讲述的信息指与环境因素及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信息,如与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改变了、生产工艺调整后废水成分的变化,有关化学物质的毒性、安全数据;环境管理实施中的困难等等都可成为环境信息交流的内容。  


    7.4.2内部信息交流

    组织应:

    a)在其各职能和层次间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信息交流,适当时,包括交流环境管理体系的变更;

    b)确保其信息交流过程能够促使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对持续改进做出贡献。


    理解要点:

    内部信息交流应确保各部门、各层次间的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体现在各层次、部门之间的协作上,如技术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合作,保证环境因素不仅得到良好控制,而且技术经济指标也得以不断的改进,内部信息的迅速交流是体系运行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任何信息的(停滞和不畅都可能使体系运行失效。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能够促进每位员工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贡献。内部信息交流包括变更方面的信息交流。


    7.4.3外部信息交流 

    组织应按其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及其合规义务的要求,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外部信息交流。


    理解要点:

    外部交流是标准特别强调的,即组织要重视相关方的要求,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环境事件的投诉增多,组织 的环境形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一个组织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反应出组织对环境的总体态度。外部信息的交流包含了对所有环境事件、环境意见的接处及反馈。这些过程应有记录。

    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应有相应的记录反映出交流的内容,并可了解对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

    在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中对信息公开都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组织在考虑就重要环境因素进行外部信息交流时,组织应当考虑所有相关方的观点和信息需求。如果决定就重要环境因素进行外部信息交流,组织可以规定信息的内容、交流的对象及交流的方式。进行外部交流的手段可包括年度报告,通讯简报、网站和社区会议等。

组织应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


    7.5文件化信息 

    7.5.1总则 

    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 

    b)组织确定的实现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所必需的文件化信息。 

    注:不同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取决于: 

    ——组织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证明履行其合规义务的需要; 

    ——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互作用; 

    ——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的能力。


    理解要点:

    条款要求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形成的一整套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记录,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这些文件为组织的内部管理 和外部审核提供了依据。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应足够详尽,能充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这里所指的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可理解为管理的基本要素,即:ISO14001的要求。

    组织在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时,可参考组织原有的管理体系文件,如ISO9001体系文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环境方针、目标、范围的描述、本标准要求的文件、手册、程序及作业指导书、表格记录、及其他文件多个层次和类型。特别要注意的是文件还包括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环境管理体系并不严格地要求组织拥有环境管理手册,也不支持采用复杂的文件系统。

    所有上述文件都是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使用和外部审核,各层  次文件间应指出查询途径。另外,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与其他体系文件相协调,可以将环境  文件纳入其它体系文件中或引用其它文件。同时也需要提供查询办法。

    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详略程度,应取决于组织的规模、产品的类型、展示其履行手法义务的要求、过程的复杂程度、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7.5.2创建和更新 

    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 

    a)识别和描述(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文献编号); 

    b)形式(例如:语言文字、软件版本、图表)与载体(例如:纸质、电子);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理解要点:

    在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适当的确保:

    a)识别和描述(如标题,日期,作者或编号等);

    b)文件可以存在于各种媒体,可以是纸张、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样件,或它们的组合;

    c)文件在发布前应进行审批,以确保其充分性和适宜性。


    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应予以控制,以确保其: 

    a)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均可获得并适用; 

    b)受到充分的保护(例如:防止失密、不当使用或完整性受损)。 

    为了控制文件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存储和保护,包括保持易读性; 

    ——变更的控制(例如:版本控制); 

    ——保留和处置。 

    组织应识别所确定的对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运行所需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化信息,适当时,应对其予以控制。 

    注:“访问”可能指只允许查阅文件化信息的决定,或可能指允许并授权查阅和更改文件化信息的决定。


    理解要点: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是指对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更改、报废、回收等的管理工作。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系统应包括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作业指导、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等。

    ——对文件必要时进行评审和修订,以确认其有效性和适应性。修订文件的审批应有授权人员执行。一般由原审批人进行审批,以保证文件的连续性。

    ——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并且对环境控制和管理起关键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确保操作者按文件的规定进行操作,如重大环境因素的岗位应按现行有效版本的规定进行操作。

    ——文件失效后及时将其从所有曾经发放的部门和使用场所收回,并采取必要的销毁等措施。如法律要求有些文件失效后还应继续保留,以备必要时提供法律所需的信息,或者出于保留知识或信息的要求不能将其销毁,对这些文件应进行适当标识,并和有效文件能明显区别,这些文件包括环境影响的验收报告、许可证、法定部门的监测报告、环保设施图纸等。

    ——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如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文件)做出标识,并控制其发放。

所有文件都应字迹清楚,注明批准日期,文件修改后应注明修订日期,文件的标识要明确,易于识别。文件要妥善保管,应根据文件的重要程度及其类型,规定和修订文件的程序和职责。云计算逐渐进入办公系统,针对文件化信息的管理方法应随之变化。

    文件控制的目的是要组织运作有法可依,不出现由于缺乏规定而造成的环境影响。组织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及其环境绩效上,而不应过分追求一个繁琐的文件控制系统。

    组织应确保外包过程得到控制或被施加影响,以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为实施6.1、6.2中策划所采取的措施,组织应策划具体的运行控制过程,以管理通过评价确定的重要因素、应对风险和机遇、并满足需要遵守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行过程的策划步骤包括:

    a)综合分析组织现行的所有运行过程,如产品生产和生产辅助过程、污染治理过程等,并评价现有过程的有效性。

    b)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于存在过程缺失的,则需策划一个新的过程,对于过程存在缺陷的,则需完善该过程。

    组织还应当考虑合同方或供方对组织管理的环境因素、实现目标、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能力的影响。组织应建立所需的运行控制,如形成文件的程序、合同或与供方的协议,并就其内容与合同方和供方进行必要的沟通。

    对于确定或策划的运行过程,组织应建立运行控制,以实现对运行过程的有效管理。

    运行控制是管理过程(活动)的特定方法。组织可采用多种形式实现运行控制,如程序、作业指导、物理控制、使用经培训的人员,或综合使用上述方式。对过程实施运行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取决于过程的类型、重要环境因素、组织的风险和机遇,以及组织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具体控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多方面的考虑,如运行人员的技能和经验、运行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建立运行控制的通用的方法包括:

    a)选择控制方法:

    b)确定可接受的运行准则;

    c)需要时将程序以说明书、符号、表格、录像、照片等形式形成文件。

    除了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其他控制机制外,运行控制还可包括对测量和评价的规定,以及确定是否符合运行准则的规定。

    组织可考虑通过程序提高实施控制的一致性。运行控制可能是组织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承担运行控制职能的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当包括运行控制的内容,以确保运行控制按计划实施。

    运行控制一经建立,组织就应当对这些控制过程的持续应用及其有效性进行监控并在需要时策划和采取纠正措施。

    组织在建立或修改运行控制和程序时,应当考虑与其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这些过程的示例包括:

    a)公用设施的运行(如能源供应、供水系统、循环系统、废物处理设施等);

    b)签订合同;

    c)研究、设计和开发;

    d)采购;

    e)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f)原材料处理和存贮;

    g)产品存贮;

    h)运输;

    i)产品交付

    j)用户服务;

    k)资产和设施的取得、建造或改造。

    在策划运行时应整体考虑输入、活动和输出,示例:

    输入:

    ——与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信息

    ——上游原材料、外包过程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活动:

    ——策划中涉及的活动

    ——处理外部问题,如缓和或协调

    ——可持续采购

    ——工程控制

    ——内部控制

    ——人为因素

    ——维护

    ——控制外包等

    输出:

    ——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

    ——物理控制措施

    ——人员能力要求等

    对每个过程建立运行准则时,应全面考虑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准则的建立实现对过程的各个方面的全面控制。

    组织应对采购产品和外包的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组织的产品(服务)能够持续满足要求,并实现对重要环境因素和风险的控制。

    组织应识别采购产品和外包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风险,制订相应的控制要求,并将控制要求传达给供应商和过程外包方。

    组织应有计划和系统地进行变更,对变更的潜在后果进行评价,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符合环境法规要求,并将由变更带来的风险控制至组织可接受的范畴。

管理培训专线:13570008189 020-38913061
梁小姐电话:1333288879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路163号富星商贸大厦东塔16楼
CopyRight@广州誉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28229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路163号富星商贸大厦东塔16楼
CopyRight@广州誉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28229号